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成功举办“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

发布者:付慧娟发布时间:2021-12-18浏览次数:16

新闻网讯(通讯员:邹贤帅 滕华 摄影:徐丽敏)为增强研究生学术修养、培养和强化研究生的自律意识,以更好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我校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校研究生会主办,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承办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于20211213日在文澴楼527举行。本次活动由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马跃宸同学主持,旨在强化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读书的自律意识,通过阶段性的学术交流,加强学术监督,强化坚守科研诚信底线意识,共同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本次活动按照主持人开场、书目分享、自由讨论等环节有序开展。活动伊始,主持人首先阐明了本次读书座谈会的目的,即通过深入学习讨论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问题,强调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随后,参与本次活动分享的同学根据近日学术研究中阅读的专著展开学术交流。

第一个发言的马跃宸同学主要分享了自己的论文写作技巧。他说道,对于学术研究的初学者而言,“完成一篇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会读才会写:导向论文写作的文献阅读技巧》就如何进行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给出了简略却优质的回答,对他的启发极大,“将这本书的内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教你如何‘为了写论文去读文献并且如何将你读的文献应用到论文写作之中’”他总结道,这本书介绍了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学会“找GAP”、“搭连接”、“做研究”、“上价值”,以及完成最终的“从读到写”,详尽展现出一片学术论文的“施工图纸”,对论文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陶娟梅同学分享的也是介绍论文写作指导书目——《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180篇文章的观察》。“这本书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与论文的结构如何安排,它们同时也是交织串联全书内容的两条线索。”陶娟梅说道,这本书观点犀利而新颖,其一是以方法论统领方法,分析3种方法论范式和19种具体研究方法,其二是立足实际观察,说明“应该如何”和“不应该如何”。在形式上,这本书并非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精心挑选上百篇已刊论文和未刊论文进行对比论证,详细阐述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设计与论文结构的安排。

崔静涛同学分享的书名为《社会研究方法》。她主要分享了推荐这本书的理由:艾尔芭比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可谓是新闻传播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同时她补充道,“这是一本工具书,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必太过拘泥于掌握全书知识点,应做到有的放矢,主要目的在于系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法,并再通过其他途径深入学习。”

张露萍同学主要就质化研究方法展开读书分享。她推荐的书籍《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同样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所有采用质性资料的研究者而写,目标是分享现有相关的分析技术。她指出,自己收获最大的是资料分析部分,书中说道,资料分析多半是处理文字资料,文字可以聚类、分类,切割为文段,研究者可以组织文字,以便于进行对照、比较与分析,并赋予其模式。

冯晶琳通过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通过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汇编出的《治学例话——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品鉴》,提出了论文写作的小技巧:“多读才会写,不仅要读高水平的论文佳作,同时也要读作者的撰写体会和评选者的遴选意见。”

最后,万子微同学分享了自己最新阅读的《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她指出,这本书是新闻业年度蓝皮书,内容分为专访、年度专题、年度观察、年度调查和研究述评五个部分,作者均为大学教师或新闻资深从业者,收录作品多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她表示,“多读蓝皮书对掌握学界动态和论文选题非常有帮助。”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同学们汇报完各自最近的读书情况后,进入自由讨论阶段。同学们针对本次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分享,一致认为学术研究需要重视方法,需要重视论文的结构,但也不能拘泥于方法与结构的束缚,方法与结构都仅仅是工具,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术研究的引导力量。不过,对于初涉研究的学者而言,了解方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平常的文献和专著阅读中要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把书本上的内容内化整合后输出,以免出现改写或引用的不规范。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开拓了同学的学科视野,而且强调了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重要性,对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