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辰教授在2020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者:付慧娟发布时间:2020-09-11浏览次数:14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代表我校的导师们发言。首先我代表导师们对各位同学考上我校的研究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各位同学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与以前的学习阶段相比,学习的任务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里,我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和学者,愿意与各位同学分享学习和研究的经验,并以此相互勉励,求得共同进步。

第一,我们必须明了“为谁而学习”这个做一个合格的研究生的前提性问题。同学们都是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我们学校的,既有对自身实际问题解决的考虑,也有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寻。马克思曾经讲过,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基于追求生存需要而展开的,然后才有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高级的需要才会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和追求。因此,对于各位同学即便仅仅是为了追求生存和改变命运的需要来到我们学校,我们也能够给与同情的理解。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仅仅抱着满足于追求生存和改变命运的需要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思考“为谁而学习”这个前提性问题。中国哲学家张载曾经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阐明了一个学者的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研究者应当树立或者解决人的精神和心灵归宿的问题、或者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或者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的学术理想和学术情怀,只有树立这样高远的学术理想和情怀,才能完成学者的使命。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庭而学习,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努力超越自我,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为人”和“为学”的关系。“为人”与“为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人”的高度决定了“为学”的高度。这里所讲的“为人”决不仅仅只是做一个明哲保身的所谓“好人”,而是指做一个“爱真实,恶虚假”、“公正贤良,服从真理、“胸怀开阔,豁达大度”、“身心和谐”、“行有所止”的追求“真、善、美”的“好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用一颗善良之心、宽容之心、感恩之心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为学”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

第三,如果说研究生以前的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累学科的知识的话,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则是发现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里所说的问题应当是对学科发展或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理论问题,或者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人类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学位论文都是探索这些问题中形成的。维特根斯坦、施密特、休斯、张五常等人的博士论文之所以成为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反复研究的学术名著都是因为他们的博士论文提出和探讨了关乎哲学和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深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怀着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求真求善之心。脱离深厚的学科知识,既不可能找到这样的研究对象,更不可能展开真正的学术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摆脱对暂时现实利益问题的关注,不能把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任务仅仅归结为满足于发几篇C刊,通过盲评,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等这些过于现实的考虑。而应当培育我们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对真理追求的毅力和韧性以及追求真、善、美的学术精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曾经指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揭示了发现问题的艰难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性,以及培养对学术真理追求的韧性和学术精神对于获得学术研究成功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超越对现实利益问题的考虑,努力追求学术理想,真正使探索真、善、美成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生活内容。孟子在论及如何做一个君子或大人时曾经讲过“先立乎其大,则其小不可夺也”,这句话套在处理现实利益和理想的关系问题上也是适用的。就是说我们的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眼前的利益考虑,而应当努力追求和实现学术理想,学术理想才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根本。应当认识到只要根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具体的现实利益问题就可以随之而得到解决。

第四,学术探索和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把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学术探索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必须以一定的学术语言和逻辑展现出来,仅仅满足于有某些想法是不能达到学术探索和学术研究的目的的。而学术语言和学术表达的逻辑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才能真正形成。学术训练应当包括如何选择真正有意义的选题、如何所掌握的知识与材料、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论证过程和研究结论。但我们的研究生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沉溺于自以为是的所谓学术思想,不遵循学术规则和学术研究的方法,随性展开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其结局必然很难为学术界所认可。

第五,学术研究必须把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术研究离不开对学术思想史透彻的把握,学术研究的理想则是在基础上展开学术创新,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和目的,可以体现为新概念、新的研究范式的提出,如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提出的文化研究上“积淀说”、“文化心理结构”、“巫史传统”、“西体中用”、“情本体论”、现代思想史研究上的“启蒙救亡”的双重变奏、哲学上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等理论创新,张一兵所提出的“构境论”的研究范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对学科研究内容的丰富和推进,如本科毕业于我校财政学专业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放桐先生对现代哲学转型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题、科学技术社会效应、消费主义生存方式与价值观的研究等。这些学术创新极大地推进了学术的发展和开拓了人们解决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视野。必须指出的是任何学术创新都不是凭空的,它必须建立在对本学科学术思想的系统把握和学术传承的基础上,因此黑格尔既强调哲学创新离不开哲学史的把握,又强调哲学对时代的观照,分别提出了“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以及“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的命题,而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命题进一步发展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鲜明地体现了学术创新与学术传承、学术创新与时代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既是一个通过学术训练掌握学术规范的阶段,也是为以后的学术创新奠定基础的阶段。如果从这个学术理想出发,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三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抓住这短暂和宝贵的学习时间,我们才会有灿烂的未来。

第六,研究生阶段既是人生宝贵的学习阶段,也是学习交往能力和人格定性的发展阶段,无论大家抱着何种目的来攻读研究生,人的所有才华要变为现实,必须有较好的交往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这是由人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所决定,人的价值实现必须在保持自我身心和谐的基础上,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抓紧对专业学习的同时,也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和培育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学会以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为基础的交往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亲爱的同学们,看到你们青春的模样,我由衷地羡慕和感慨。我也曾经与你们一样有过充满青春、充满理想的年代,尽管不乏幼稚,但是真实而富有发展的潜力,未来属于你们!希望你们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度过的青春是奋斗的青春,值得回忆的青春,祝愿各位同学在我校学习期间身体健康、学业进步,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