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四系“同心战疫”法学公开课第三讲成功举办

发布者:黄丽琼发布时间:2020-04-27浏览次数:10

(通讯员 黄丽琼 陶淼琳 曹甜)为倡议全国高校青年学子关注防控形势,深入理性思考,以法律视角解读疫情防控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法学“五院四系”高校研究生会举办了“同心战疫”系列法学公开课。

426日晚7时,系列公开课的第三讲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柏峰教授在B站直播平台线上开讲,讲授主题为“风险社会的技术治理与应急决策——以新冠肺炎疫情的早期处置为中心”。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与老师互动,自开播至结束,B站实时直播人气一直保持近7千。

陈教授在讲座伊始首先结合中国在本次疫情中的应对就讲座主题进行了背景介绍,指出疫情早期的风险治理方案存在探讨的空间,并由此展开了对风险社会技术治理与应急决策的分析与说明。陈教授表示,风险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直至今天已经从自然因素进化为社会因素,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承受、无法回避的存在,其危害不再局限于发生地,常常引发全球性破坏。借助现代治理机制,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但治理本身会带来新的制度化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对于风险的技术治理遵循科学管理和专家治理两个原则,但有时专家治理模式却存在不尽然可靠的弊病。

紧接着陈柏峰教授结合武汉疫情早期处理,通过经验素材剖析疫情期间武汉政府与专家系统反应,分析此次公共危机应对的得与失。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政府需在社会风险转换为公共危机前进行权衡与抉择,但对公共危机的原因和表征缺乏正确认识等都会影响政府决策。对于技术治理机制,陈教授认为,在疫情之下,大众媒体成为民众与专家系统的交汇口,人们在交汇口的体验可能会转化为对专业人士和抽象系统的不信任。所以当专家站在公共媒体和公共平台中时,需要承担起公共责任,而非固守专家原则。此外,医学界对提高疾控中心地位的诉求也有理可据。

最后,陈教授指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十分明显,但应急机制存在进步空间,如何适时适度地激发日常体制向应急体制转换是一大难题。对中国而言,风险社会的技术治理与应急决策,关键在于如何调动既有资源,在技术治理的基础上,保持政府的能动性和回应性,建立有效的应急决策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防控。

讲座尾声,陈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对关于疫情的社会热点、应急措施下隐私权的界限、青年人的读书方式和读研读博写文章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通过此次直播讲座,陈教授引领同学们分析了武汉封城前的疫情处置方案,指出了我国在风险技术治理和应急决策中的改进空间。本次直播讲座实现了全国高校青年学子同上一堂法学公开课,有效引导了高校学生从法学视觉理性分析疫情防控决策部署,提供了互动交流的优质平台,为居家学习提供了优质学术资源,对正确引导高校学子关注并思考社会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