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田雨 杨玉珂)4月15日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344期“文澜大讲堂”之新锐论坛——“主观生命历程视角下的文化范式转型与公共治理调适”学术讲座在文添楼311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公共管理学院王琪汇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田雨老师主持,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主持人田老师对此次活动目的、活动流程以及主讲嘉宾王琪汇老师进行简要介绍。随后,王老师围绕“主观生命历程视角下的文化范式转型与公共治理调适”这一主题,从研究背景、文献回顾、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王老师从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切入,指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背景下,老年人就业困境与年龄歧视问题亟待破解。研究创新性选取“老化年龄认同”这一新颖视角,探索缓解就业困境的治理新思路。
在核心概念的理论阐释中,王老师明确界定“老化年龄认同”为个体对老年阶段起始时间的自我判定,强调其本质是社会年龄观念与老龄化态度的综合映射。通过文献分析,系统梳理了该概念的理论演进路径,深入论证年龄认同对个体行为活动的影响机制。
在理论框架展示环节,王老师系统呈现了基于生命历程视角构建的研究模型,将劳动供给理论与主观年龄认知相结合,创新性揭示“自我增强机制”对老年就业选择的作用规律。实证研究部分运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遵循基准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分析及机制分析的研究范式,论证老化年龄认同对老年人就业决策的显著影响及机制路径。
基于实证研究,王老师提出三项针对性策略:通过延后老化年龄认同、调整老年阶段标志性事件认定标准、构建低压力就业环境三大路径,有效提升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率。他特别强调政策设计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制度安排与老化年龄认同的演变规律相契合,从而充分释放“二次人口红利”的社会效益。
互动环节中,王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数据选取和模型构建等问题作出解答。至此,第344期“文澜大讲堂”之新锐论坛——“主观生命历程视角下的文化范式转型与公共治理调适”讲座圆满结束。本次讲座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为破解老龄化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