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付慧娟 黄丽琼 陈兵艳)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上好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2024年2月26日晚,湖北省教育厅会同人民网等单位联合推出一堂“为国攀登”思政大课。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各学院(中心)组织研究生集中观看直播,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体育学院90后青年教师何鹏飞讲述征服珠峰的感人故事,学习领悟“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
思政大课上,王焰新校长回顾了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光辉历程,讲述了中国队征服珠峰的感人故事。宋海军教授分享了他在地质学领域的科研经历,强调唯有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才能攀登科研之巅。何鹏飞老师分享了自己参与“7+2”登山科考计划的经历,展现了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坚毅精神,鼓励大家无论攀登之路多么崎岖险阻,也要向着心中理想坚定前行。
集中观看后,研究生们围绕这堂“为国攀登”思政大课,以主题班会、组会等形式展开热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体会。
集中观看学习
各学院(中心)组织集中观看
研究生学习心得体会
在认真学习“为国攀登”思政课后,我心中涌现出“人不可无志,瞻不可无道,问不可无学,辩不可无说”这句至理名言。中国地质大学师生在攀登珠峰的征程中展现出的精神内核彰显着同一主题: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这股正能量深深鼓舞着我,珠峰虽非人人可攀登,但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座“珠峰”,只要怀揣着勇攀高峰的精神,我们也能登上人生的高峰。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徐紫凌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珠峰的评价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说明了攀登珠峰这一宏伟目标的艰难和魅力。高峰绝不止有现实中的崇山峻岭。回想中国人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所走过的历史征程,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勇攀一座座看似不可攀登的高山,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勇攀高峰呢?作为青年,我们要担负起时代重任,传承“为国攀登”的精神,继续完成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哲学院硕士 张晗龙
思政课中,宋海军教授讲述了他以对地质学的兴趣为指引从事科研的故事。其团队成员不管再苦再累,都会坚持完成野外作业,有时候为了一块化石要翻越好几座大山。宋教授的经历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科研兴趣并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坚持不懈,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成就一生的事业。
——经济学院硕士 熊梓颐
中国登山人用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为国争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生动诠释了为国家而战、为使命而战的攀登者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面对这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期,我们也应追随以王富洲为代表的攀登者的足迹,将个人目标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时代呼声与青春回响中,攀登人生的高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争先。
——财政税务学院硕士 丁璐
攀登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攀登者需要具备极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登上珠峰这样的高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怀着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攀科技创新之峰,努力探索科研前沿,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汗水。
——金融学院硕士 黄佳龙
“为国攀登”是一种高尚而伟大的信念。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热爱祖国,肩负时代责任;作为研究生,我们应潜心科研,矢志报国,在勇攀创新高峰的道路上踏实前行,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铸就时代新辉煌。
——文澜学院硕士靳亚柯
这堂思政大课聚焦为国攀登的信念、创新求实的精神、科研报国的决心,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一名法学研究生,我深切感受到,要坚定法治信仰,努力成为具有法治情怀和法治担当的法学人才,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法律问题研究,勇于探索法治实践,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法学院硕士 赵雨豪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时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攀登者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正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敢于有梦、勇于尝试、勤于圆梦,这样即使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相信我们不仅不会退缩,反而会勇往直前,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刑事司法学院博士 李想
这堂思政大课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为国攀登”的精神内涵。攀登珠峰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为一名学习法律的研究生,我们应当牢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扎根中国法治实践,钻研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学习前辈们攀登高峰的勇气和毅力,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硕士 刘昊洋
“为国攀登”思政大课充分展示了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代中国科学家不畏艰险,精益求精,接力探索珠穆朗玛峰,创造了科学研究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填补了地貌知识的一个又一个空白。作为博士生党员,我们应当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一流文章,切实做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家治理学院博士 王新博
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才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法与经济学院硕士吴骄洋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几乎每天都在接触新知识,频繁与数据打交道,努力在学术海洋中探索未知领域。“为国攀登”思政大课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登山队员们的英勇和毅力,更让我对自己的科研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作为当代青年,我坚信,只要我们像那些登山队员们一样,团结协作,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为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商管理学院博士 孙亚蓉
这次思政大课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为国攀登”的伟大力量。宋海军教授在研究地质时秉持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种严谨认真的攀登态度不仅适用于科研领域,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攀登”的精神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愿我们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会计学院硕士 康海南
何鹏飞老师讲述的“7+2”登山科考计划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登山科研人员身上巨大的能量。面对珠峰,大家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伤痛,更需要突破精神上的局限,与自然搏斗,并凭借不屈的意志战胜自然。攀登现实的珠峰如此,攀登科研的高峰亦同。“为国攀登”的故事感染着新时代的青年人,其中的攀登者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需要我们代际传承下去。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 麻正熙
王焰新、宋海军、何鹏飞三位老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向我们诠释了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我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一个人的提升都是国家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应当立足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时刻牢记“为国攀登”,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外国语学院硕士 左宇航
无奋斗,不青春。学习“为国攀登”思政大课,我被征服珠峰的登山队员们的故事深深感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时刻保持闯劲,勇敢向前,追逐梦想,征服心中的山峰,做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硕士 庄原通
在听过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故事后,我深刻领悟了“攀登”精神,激励我不仅要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更要具备“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不断攀登内心的高峰,不断探索未来的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统计与数学学院硕士 杨白冰
“为国攀登”这堂思政课于我而言触动很深,让我深刻的认识到祖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作为当代研究生,我们更应该明确自己心中的那座山峰,不在意布满荆棘的道路、脚下泥泞的土地,向上攀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硕士 颜科
王焰新校长讲述了中国地质大学先驱登山者殷鸿福院士的事迹,告诉我们要把个人目标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敢于从事原始创新,投身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像钉钉子一样,锚定国家需要的方向,一锤一锤地掘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增强挑战巅峰的勇气,锤炼坚韧不拔的毅力,弘扬勇攀高峰的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青春之花在攀登中绽放。
——知识产权学院硕士 杨雷
同上一堂“为国攀登”思政大课,共行一条“以梦为马”探索征程。这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让研究生同学们调整好身心状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启新学期,进一步坚定为国攀登的信念、创新求实的精神、科研报国的决心,走好新时代、新征程的青春奋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