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务学院成功举办第266期“文澜大讲堂”暨新时代研究生思政金课

发布者:付慧娟发布时间:2023-05-16浏览次数:165

(联络员 程明梅 丁瑶冰 陈奕豪)为落实中央教育部党组、学校党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精神和工作要求,2023511日下午,财政税务学院在文泉楼北403会议室举办主题教育专家辅导报告会暨新时代研究生思政金课,引导全院师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次专家辅导报告会特邀请到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雨辰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讲座,讲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讲座由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袁桂君主持,财政税务学院班子成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图为袁桂君书记介绍王雨辰教授

首先,王雨辰教授阐述了为什么要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话题,并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尊重生态规律的客观性和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维度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共生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的客观性;从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的维度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人类文明的演替;从对工业文明粗放型发展方式反思的维度看,西方的工业文明创造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给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的严重生态创伤;从对发展问题反思的维度看,西方忽视本国社会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无法长期持续,只有立足本国实际,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从中国式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又是衡量我国是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

图为王雨辰教授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王教授从四个维度讨论了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以及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二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践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发展观,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三是必须在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前提下,强化生态文化价值观建设,建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四是必须明确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系统论、整体论、协同论和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图为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认真做笔记

最后,王雨辰教授结合党和国家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安排为我们厘清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联系:一是从与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科学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法治现代化为基础。二是从基于中国国情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协调、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是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的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以劳动要素投入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积极回应的维度看,人类文明发展与有限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应当积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王雨辰教授的分享结束后,袁桂君书记对王雨辰教授的演讲表示感谢,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王雨辰教授的演讲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使我们认识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应秉持的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应当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担起现代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而建设美丽中国。

图为王雨辰教授结束本次讲座

至此,本次活动圆满结束。本次专家辅导报告会暨新时代研究生思政金课的顺利举行使学院师生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论内涵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有效促进了财政税务学院学子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启发了财政税务学院学生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