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汉宁来校畅谈“博士生的学术情怀”

发布者:研思政办发布时间:2016-12-28浏览次数:481

      (通讯员 钟楠 喻诗华 文文)畅谈学术情怀,共话人生理想。12月23日上午,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第121期“文澜大讲堂”在中原楼七楼会议室顺利开讲。本期“文澜大讲堂”有幸邀请了我校校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汉宁,为我校博士生作题为博士生的学术情怀”的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张中华主持报告会,副校长邹进文和经济学院部分教师与300余名博士生听了报告。

报告会伊始,张中华书记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对尹汉宁副主任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并衷心感谢尹汉宁对我校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张中华指出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尹汉宁作为我校杰出校友,具有精准的分析视角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期望广大博士研究生认真聆听,领略思想和学术的独特魅力!

随后,尹汉宁开始了他精彩的报告。尹汉宁说,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博士教育培养高级人才、顶尖人才,应该是研究性学习,应有学术思维、学术兴趣,有学习创造,有学术担当,重要的是要有学术情怀。古今中外,学术界不少名家大师的代表作品都是博士学习期间完成的,有的就是博士毕业论文。

尹汉宁认为,博士研究生具有学术情怀,就要有哲学思维,适应时代需要和学术研究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坚持好、运用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面对空前复杂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思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需要哲学思维。一是全面、总体、联系的思维。二是辩证、转化、发展的思维。三是主与次、共性与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四是底线、共识、包容的思维。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国实践的视角发现、直面和回应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人文社科研究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问题”是研究活动的关键词,是动机和动力;“问题意识”是研究活动之所以发生和持续进行下去的前提和基础。抓住了实践中的“问题”,就找到了理论活动的对象,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

要坚持创新追求,解放思想、独立思考,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新解读、新概括,提出新观点、新表述,整理出新资料、新数据,形成理论创新成果。独立思考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是理论活动的主要方式。学术研究是创造性劳动,离开了独立思考很难有真知灼见。强调独立思考,首先要克服“懒学”风气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强调独立思考,要拒绝本本主义、人云亦云、沉默螺旋、奉迎媚俗。强调独立思考必须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是解放思想的灵魂。

要坚持论理原则。论理原则是理论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遵循学术规律的体现,也是理论工作者自信从容的表现。在论理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有生命力,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影响力。

要坚持理性主导,辩证看待技术方法的作用,不要简单地因为有数字、有公式,就认为研究是客观的、理性的。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地域,情况千差万别,如果生硬套用技术方法,用一个高度抽象的模型或者计算公式说明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有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人文社会科学需要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的因素,更加重视人的鲜活的社会实践。我们要运用技术方法,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

要有学理思考,在立足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坚守主体性、原创性,对新的实践进行科学性证明是学理支撑,对新的实践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也是学理支撑。从本质上说,如何正确把握学理支撑,还是要坚持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实践不断发展,推动着理论的不断创新。当代中国实践是全新的实践,只有来自全新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才是最好的学理支撑。

张中华在总结报告会时指出,尹汉宁副主任的报告首先是一堂精彩的思想政治课,以学术史上大量生动的案例,强调博士生要有学术情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报告也是一堂精彩的研究方法课,反复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拒绝本本主义、逢迎媚俗、人云亦云,坚持学术研究生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报告还是一堂生动的案例教学课,以案说理,以事说理,以人说理,生动具体,学贯中西,语言风趣,值得广大师生认真学习。至此,第121期“文澜大讲堂”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