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财税学子热议两会精神

发布者:付慧娟发布时间:2020-06-05浏览次数:358

  

    2020521日至22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相继开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全体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热切并持续关注两会实况,了解两会政策动向,深刻学习和领会两会精神。我院研究生在郭月梅老师的指导下,结合疫情防控状况、专业背景知识与学习工作实际分享感悟,就两会相关财税话题展开热议。

  


 

 

 

 

 

 

 

 

 

 

 

 

 

 

 

 

 

  

  

  

(图为郭月梅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两会)

 

 

 

 

以下是部分研究生学习两会精神的具体情况:

  

  

01

 

史云瑞(2019级博士研究生):

兜牢民生底线:积极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三大攻坚战完成之年,这离不开财政的重要支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和“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财政政策只有大力提质增效,各项财政支出精打细算,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才能有效缓解财政压力,兜牢民生底线,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呈现为两个维度,一是压缩和削减一般性支出,为减税降费和扩大投资支出腾挪空间,从而不断缓解财政压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二是基层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民生改善和重点领域保障。作为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政策安排,确保民生改善和重点领域保障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保证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越来越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因此,财政资金的拨付或财政支出项目的安排,需要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以确保民生改善和重点领域支出为导向,走“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以及“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路子,从而保障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着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02

 

赵明洁(2018级博士研究生):

稳经济促发展:减税降费持续增添新动力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为促稳中国经济基本盘、保护市场主体、培育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目的在于降低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生存能力,为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增添了更多确定性,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减负规模再创新高。政府报告披露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与2018年的1.3万亿元和2019年的2.36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相比,减负规模再创新高,减负力度再次加强,进一步切实减轻了市场主体现金流压力,对于刺激我国经济发展、落实“六保”和“六稳”任务而言,无疑是对症下药。

聚焦中小微企业减负。将前期出台的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阶段性政策的执行期限,进一步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实施更大力度的阶段性税费减免,不仅充分发挥了为中小微企业“输血减负”,平稳渡过疫情“寒冬期”的重要作用,同时可助力保实体经济,保就业民生、保经济发展根基等目标的实现。

重点行业减负力度加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持续释放减税降费红利,提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推动市场加力放水养鱼,腾挪更多空间去开拓新潜力,体现出中央对受损行业的良苦用心,亦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政策的意义所在。

总体而言,减税降费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重要内容。这场“及时雨”,增强了各行各业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经济满血复活将注定可期。

 

03

 

 

 

 

  

  

陈开宇(2019级硕士研究生):

化解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发力

 

5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减税降费力度空前的背景下,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级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政府工作报告为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为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政府报告首次突破长期以来坚守的赤字率底线,拟安排增加1万亿的财政赤字和发行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新增的财政赤字和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将全部转移给地方,并且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的规模虽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但具体的操作方式传达出中央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和支持地方“六保”工作的决心。受减税降费影响和疫情冲击,基层政府一方面收入锐减,另一方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支出压力很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特殊转移机制通过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将财政资金直接、精确、高效地下发给基层政府,减少传统转移支付过程中由于层层拨付带来的效率损失,最大限度地下沉资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可以预见到,这一机制的实行能够有效为基层财政纾困,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04

 

 

 

 

  

  

李雯君(2019级硕士研究生):

税制改革何去何从?从重企业到重个人

 

5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这意味着我国税收将从企业负担为主逐步转向个人负担为重。

目前,我国直接税比例为25%左右,间接税比例则高达68%,且间接税80%都来源于企业。从比例关系上看,我国是较为明显的间接税制度,企业税负较重,其最主要的弊端在于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即导致企业将间接税向消费者转移,低收入人群税负水平远高于高收入人群。因此,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增强其合理性与公平性,就需要调整税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

2018年以来,个税改革迈出了从分类征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征收转变的第一步,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种所得,合并为综合所得按年汇总纳税,初步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这一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个税明显降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税收流失,促进了公平,为提升直接税比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并未解决高收入群体个税严重流失的问题。

因此,从长期来看,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简化级次,是减少个税流失,提高个税比重,实现“量能负担”、税负公平的必由之路。

 

05

周亚楠(2019级硕士研究生):

减税降费: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大有可为

 

夏荷初绽放,抗疫犹战酣。随着521日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减税降费再次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减税降费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及时雨,是稳市场主体、增加经济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9年以来,我国的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规模空前。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为15.8万亿元,实现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2万亿元规模,全国整体减税降费幅度为14.9%2019年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财政部出台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直面疫情背景下微观主体经营的痛点,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对于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来说,是抗击疫情的定心丸,更激发能动性。

2020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贏得未来。对于如何“留青山、赢未来”,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诚意满满的应对举措。2020年中央将发行万亿元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和保市场主体,这为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税务部门将继续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持续发挥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具体的政策如:今年将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等。这些实打实的政策红利为我国实现“六稳”“六保”目标贡献了税务力量,彰显了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治理初心。

留得青山,必能赢得未来。我们相信,在减税降费政策有效落实的同时,企业定会更快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进而实现国家高效率、低成本、普惠化的政策目标,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会大步向前!

 

06

崔雨静(2018级硕士研究生):

稳企业保就业: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减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面临需求萎缩、库存积压、延误跑单、缺钱停运等艰难处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宣布了一系列稳企业、保就业的财政政策“组合拳”,涉及内容包括减税降费、降低成本、金融支持、扩大就业等四个方面,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目的在于稳住市场主体,帮扶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做好减法,减轻企业负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将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一项项数字、一条条政策的背后,是对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帮扶。

做好加法,推动消费回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拓展农村消费。迅速修复需求,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复苏,进而形成正反馈,起到托底经济、帮扶企业、稳定就业等多重作用。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精准政策的实施,有真金白银的让利,中小微企业一定能够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企业正常运转也给保就业、保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信“留得青山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迈出更大步伐!

07

张馨月(2018级硕士研究生):

两会话民生:突出民生导向,兜牢民生底线

 

521日,全国两会大幕正式拉开。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背景下,两会召开是全国上下的一剂强心针,对于确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李克强总理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对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谋划部署,更是一份民生关切突出的美好愿景和发展蓝图。回顾过去,脱贫攻坚成绩不菲,污染防治持续推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人数增加近40%,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民生进一步改善。展望未来,面对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艰巨的2020年,我们必须坚决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的民生清单涉及就业、消费、医疗等多个民生重点领域,如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推动消费回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加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这些民生红包彰显着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追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民生色彩浓厚的政策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14亿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不断增强。